全文长38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教师的德行既是一种品性,也是一种智慧。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育人,“爱”字为先,才能铸就高尚的师德,才能培养身心两健、体魄两全的人。几乎所有的教育家、教学名师都把“爱”当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元素。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情感、丰厚的人文底蕴应成为教师感召力的源泉。教育教学活动,只有注入了师生的情感,才有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教育很难搞,教师很难做。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特定的家长群体中,特定的新闻媒介中,教师被质疑、被侮辱、被伤害的情形屡见不鲜。即便如此,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丢,为人师表的修养不能弱。雅思贝尔斯说:“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而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如何是师爱与惩戒统一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一
受伤的师爱带有疤痕和偏见
毋庸讳言,当下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老师管不了,当然也不敢管。诸多因管教学生而被举报、被追究,受处分、受处罚的事件比比皆是,令人瞠目结舌!老师虽有育人之德行,却无护自己周全之铠甲;虽有职责赋予的惩戒之权利,却无法规避世俗的风险与伤害。于是乎,受伤的教师群体便“痛定思痛,洗心革面”,只尽责,不训诫;只教书,不育人;只有为师的谦卑,没有师道的尊严。于是乎,当下的老师群体,相当一部分对“师爱”带有疤痕和偏见。一是不理解“师爱”的本质要义,把师爱狭隘化、极端化,没有体悟生命成长的复杂性,要么苛责打压要么放任纵容。二是不领会“师爱”对教育教学的积极重要的意义,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情感互动,只教书不育人,忽略精神熏陶与人文传承。三是不懂得接纳、尊重、欣赏每一个生命,特别是“问题学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毁人不倦。四是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对学生严格以求,却往往以爱的名义伤害学生。五是对师爱的“严与爱”没有完整系统的认知,不能策略性、艺术性地进行心灵对话,不能严之有规、有度、有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当中有一种无法违背的“往返规律”:你付出什么、种下什么,最终就会收获什么。教育,就是如此。种下尊重、宽容、激励的“真爱”,收获感恩、善良、自信,不可能收获傲慢、怨愤、自弃和偏执。教师给了学生理解、尊重、宽容、鼓励、真诚,学生会接力传承。反之,学生会传染互害。卢梭说:“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悟性。由于情感的活动,我们的理性才趋于完善。”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有一种声音直率而坦诚:“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有一种呐喊睿智而忧伤:“教育不能跪着行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许多是教师自身无法改变的。但我们不能因此没有了责任与担当,使命与追求,忘记“教育的初衷”,背离“教育的目的”,因受伤而自弃,因愤懑而背道!没有师爱的教育,就如没有刀鞘的利刃,虽未杀人,却已暗藏凶光,利刃让人心惊胆寒!教书育人,我们可能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底线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的屏障!教育的中心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书育人,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未来,关乎生命,不可懈怠,不可等闲视之。
二
师爱的本质是悦纳生命
什么是真正的“爱”?爱的本质要义是什么呢?教育之爱,是对教育个体一种深度的理解、广度的悦纳、高度的担当,是对生命成长的长久守候,是对找寻回家路途的灵魂留着的门和点亮的灯。每个学生、每个生命的背后都有我们无法全知晓的隐情和故事,渴望和期盼,或悲或喜,或荣或辱。无条件接纳每个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良心,是师爱最核心的素养。为什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呢?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禀赋、个性、家庭背景、成长历程和人生追求。教育无选择性,只要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一方面,遗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有的差异在精卵子结合的刹那间就产生了。诸如家庭出生、遗传疾病、父母素养、家庭暴力等都是孩子差异分化的原因。家族基因不好不是孩子的错,都是爹妈惹的祸。谁愿意一生下来就不如人?另一方面,儿童童年遭遇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诸如交通事故、食药中毒、电气火伤、玩具隐患、辐射噪音、不良书刊、校园暴力的影响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人为本”的彰显。接纳、尊重、欣赏每一个生命,特别是“问题学生”,需要多久的历练、多大的包容、多厚的慈悲和多深的智慧!这种爱,表现为:
对学生博爱大度:不分智愚、长幼、勤惰,有教无类;
对学生以诚相待:以真情感动学生,不以虚言欺骗学生;
对学生放手松绑:放手是信任与尊重,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对学生高度负责:惩戒也是艺术,在批评中体现爱;
对学生宽容平和:理解就是尊重,宽容就是接纳。
三
师爱的前提是敬畏生命
每个生命来之不易,生之艰难。生命成长的历程中,不但有天灾,更有人祸。当深切地懂得了生命孕育艰难、成长艰难,能身心两健、情智两全更是难上加难,就会无比虔诚地懂得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值得尊重、值得关爱。每位学生所受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本人,而是关系到这个家庭、家族、下一代乃至民族国家的未来。不能随意或无意地伤害学生,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更不能轻易地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把它赶出教室甚至校园。罗素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心会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能感悟到老师真心的教导、教诲、教育。可以说,基于客观真实的缺点和错误,即便有责罚,也不会使教育失效,而精神虐待一定会制造出问题儿童。现实教育中,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为了所谓的分数排名,班级荣誉,诋毁谩骂、讽刺挖苦、打压赶撵。凡此种种,均是违背师道良心!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涉及对孩子品德人格和未来命运的评判,要慎言,万不可出口伤人,言语毁人!
我们总是在与人的交往中感悟着生命。一个眼神,一句言语,会暖到落泪;一次欺瞒,一场诋毁,又寒到心碎。暖的,会灿烂一生的光阴;寒的,会潜藏一世的心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表述,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表述,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提醒老师们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语言伤孩子的心,断送孩子的前程。老师应该从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亮丽的角度审视孩子、肯定孩子、表扬孩子、激励孩子。
四
耐心与赏识是更深层持久的爱
教育教学中的耐心启迪,还有赖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始终坚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从欣赏的角度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因材施教。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就是说教师要深切地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要深情地接受学生“竟然做成了这样”。特别是在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上,更能体现师爱的博大和纯粹。他们到今天的境地,非一朝一夕,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并非故意。一方面,教师给他们“贴标签”,把他们划入“另册”,打入“冷宫”,认为什么都不行,任何事都干不来;另一方面,“后进生”犯错后,教师惯用的手法是“给家长告状”,或采用惩罚手段,诸如:罚站、打扫卫生、抄写课文、劳动,甚至用罚款、停课、撵出教室等偏激手段,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效果,但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这只能是短期效应,彻底违背了教育规律。久而久之,就会给学生的成长罩上了一层阴影,严重地摧残了学生身心,促使“后进生”走向极端,或出走,或逃课,或故意与教师和家长作对等,无意之中给转化“后进生”工作设置了障碍,增加了难度。
耐心与赏识是更深层的爱。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鼓励,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教师对学生充满期盼和赏识,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在学生的身上就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教师期盼性的语言、行为和课堂评价能感染激励促进提高学生,使之获得强烈的积极的成功愿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教师或父母不要当“法官”,要学作“律师”。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所以,由了解生命而生成的一种敬畏,由敬畏生命而生成的一种珍惜,由珍惜生命而生成的善待生命,由善待生命而生成的呵护生命,由呵护生命而生成的捍卫生命。我们是否给了学生选择我们的权利?既然学生无条件地接受了我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孩子呢?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他们十全十美呢?魏书生说得好:“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就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就天天生活在地狱里。”
教育,关乎生命成长,关乎家国未来,为人师表,须常思: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被如何对待;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遇到什么样的老师。
作者:王贵,正高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甘肃省思政课王贵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兰州新区高级中学校长。
往期精彩
?教育领域“形式主义”的六种表现形式
?给校长老师的成长书单,用好书陪伴整个学期
?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集锦(精华)
?大单元教案及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框架作者丨王 贵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