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公民意识教育这个问题,怎样树立公民意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树立公民意识
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简单的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要树立国家观念;
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培养公民意识,一般如下: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使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辩证关系,确立理性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则是公民意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前提。
第二,要转变法制教育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意识的培养,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特别是普法教育、宣传媒介等更应把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
第三,在对公民的守法教育中,尤其要对领导干部加强法律权威教育,培养其自觉带头护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公民参与立法,才能真正地把反映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以法治权、以法治官、以法治国,从而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并规范制约国家权力及其运用。
第四,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教育和实践。政治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又是立法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只有在立法方面人人平等了,才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立法权在所有的权力中是最重要的权力,在不代表甚至损害公民利益的法律面前,是不可能人人平等的。只有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的法律才是良法、善法,立法听证不但在立法源头上体现了民意,体现了我们的政治文明和民主立法的精神,也为法规在未来的实施中被严格遵守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公民诚信教育。公民意识是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诚信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之一。
延伸: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公民意识应该如何培养怎样处理传统文化与公民意识的关系
如果从《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看,中国文化的公民意识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
再看这段文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怎样天下为公,就是要选有贤德的能人去治国理政,让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讲信誉、每个人都能和睦相处,推而广之就是睦邻友好。所以这个社会人人都和谐相处,老人能得到非常好的赡养,中青年人都能有事业,小孩子都能衣食无忧受到良好的教育。男人能有好的职业,女人能有好的家庭。
还有这段文字也有均富的思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甚至理想的提出夜不闭户,然后说这些达到了就是大同社会了。
从这些看,古人的这段文字,在今天也还只是理想。
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就是公民意识。
而古人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也是今天社会需要努力达到的。
三个意识内容是什么
三个意识内容是:
一、国家意识:
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
二、公民意识:
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知,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里素质的民族综合体。
公民意识包括什么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