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看哭千万人,但我为什么不认同其中的家庭教育?

《你好,李焕英》看哭千万人,但我为什么不认同其中的家庭教育?转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NTY1ODM5NQ==&mid=224755

《你好,李焕英》看哭千万人,但我为什么不认同其中的家庭教育?

《你好,李焕英》看哭千万人,但我为什么不认同其中的家庭教育?

转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NTY1ODM5NQ==&mid=2247557034&idx=1&sn=a927da50d7140b7a3e20ef65d170619d

文| 十三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

今年春节档最火的电影,无疑是《你好,李焕英》。

豆瓣8.2分,作为贾玲导演的处女作,竟然挤入了中国电影影史票房前十位。正如很多网友评价:“大过年的,竟然在电影院里笑着笑着就哭成狗。”这部由贾玲经历改编的电影,不仅笑点不断,更是真诚满满。但我看完后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作为春节合家欢的喜剧片,《你好,李焕英》值得推荐;另一方面,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我不太认同影片中的亲情观。

01你怎么就不相信我这辈子过得特别幸福电影情节很简单,改编自贾玲与母亲李焕英的真实故事。一次意外,贾玲穿越到1981年,在胜利化工厂与英子(年轻时的母亲)相遇。贾玲这趟旅程的目的非常简单,就像她对英子所说:“你开心吗?我还能让你更开心!”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谓是笑点不断:贾玲一出生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重达九斤八两;为了让母亲“长回脸”,贾玲被成人教育录取后,竟然办了一本学校的假通知书,让妈妈在酒席上当场出糗;穿越后,贾玲想尽办法撮合英子和厂长的儿子,只为让她以后过上好的生活,不再受那么多苦……

(年轻时的李焕英和厂长儿子)

但一切并不如贾玲预想得顺利。即便在女排比赛被厂长赏识,得到与厂长儿子相亲的机会,英子对他并无意。在厂长儿子的穷追不舍和贾玲的助攻下,英子竟然冷不丁地领了证!原来她早已与同厂的贾文田相恋3年,也就是贾玲的父亲。无论贾玲怎么努力,还是没有改变英子的人生轨迹。

反倒引来了英子的质问:“你怎么就不相信,我这辈子过得特别幸福呢。”笑到肚子疼之后,在影片最后20分钟,观众陆陆续续开始哭成泪人:

贾玲发现穿越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母亲。

她以为自己一直在帮年轻时的母亲圆梦,其实换了时间、地点,早一步穿越的母亲还在帮她圆梦。

02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最打动人心的便是贾玲的真诚。刚考上中央戏剧学院1个月,便得知母亲意外离世的消息,成了贾玲多少年不敢碰的心结。贾玲从小就是个淘气的女孩,没有高分、没有奖状。

即便没有受过系统训练,母亲在发现贾玲的表演天分后,放手鼓励她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考了两年,贾玲终于在2001年如愿被中戏录取。(贾玲和妈妈、姐姐的合照)其中还有个搞笑的插曲。当招生办打电话到家里时,由于口音问题,贾玲母亲说的“戏剧班”被听成了“喜剧班”,由此贾玲被录取到相声专业,阴差阳错地走上了喜剧的道路。但那是相声班成立的第一届,全班40人只有7个女生。贾玲从艺的经历也充满坎坷,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女孩搞相声就像进错了澡堂子。”因为相声表演的后台一般没有女孩换装的地方,贾玲得去厕所换。直到2010年,贾玲首登央视春晚,相声《大话捧逗》让她的名字在全国家喻户晓。贾玲在喜剧界的路也越走越宽。(2010年贾玲登上春晚)但贾玲越成功,越失落。因为付出太多的母亲却看不见她今日的成功。借着小品《你好,李焕英》,她才能说出最想对母亲说的那句话:“我现在是喜剧演员,有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四年后,贾玲把小品改编搬上了大荧幕,让李焕英的名字家喻户晓。不是所有人都像贾玲一样经历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但借着《你好,李焕英》,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子女的关系。网友曾经做过一个“人生余额”统计。如果以人的平均寿命75岁来算,一个月为一个小格子,每个人一生只有900个格子。

如果你今年20岁,那么已经走完的人生如下:

如果你刚有了孩子,你能和他朝夕相处的日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是这样的:

假设我们的父母平均五十岁,他们的人生是这样的:

假如你们天天见面,能陪伴父母的时间是这样的:

假如你们一个月见两次面,能陪伴他们的时间会是这样:

假如一年见一次,就会是这样……

当我们的一生被量化成格子,看起来是不是很触目惊心?我们能陪伴家人的时间,远比想象中来得少。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03为什么亲子关系这么难?

既然《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如此真挚感人,为什么有不少网友和我一样感觉哪里不对劲?影片中年轻时的母亲总说:

“我的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好。”“我宝儿啊,你要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

但被数次叫家长,在老熟人中落了面子后,母亲还是会对女儿说:“你啥时候能让我长回脸。”穿越前,如果不是为了哄母亲开心,女儿怎么会办假证谎称自己考上了一本。穿越后,英子明明不想打排球,贾玲却“排除万难”鼓动大家参加比赛,因为她觉得这样能让妈妈赶上“大好事”。英子明明不想看厂长儿子表演,贾玲明面上说自己参与策划了节目,实际上是为了撮合他俩,让妈妈过上“幸福生活”。同样,母亲穿越后做的一切,也是为了满足女儿哄自己的心愿。

大多数人为之落泪的,不仅是贾玲母女为彼此付出的深情,更是在影片中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母亲和自己。因为这样以爱之名付出一切的母亲,在我们身边实在太常见了。正如豆瓣上一句戳中了无数人内心的评论:“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更爱你。”从贾玲的视角,把纪念母亲的故事搬上荧幕或许能治愈自己,提醒大家“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今天我们经常感慨“亲子关系太难了”,或许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亲情有某种固定的模样:

母亲总是为母则刚、为家庭付出一切;

父亲总是爱得深沉、忙于养家疏于表达;

子女一定要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

李焕英和贾玲双向的爱确实动人,但这种真挚不应当以爱之名绑架彼此,从而导致贾玲在穿越前后都承担着巨大的负罪感:“妈,是我没出息,没让你骄傲过,我对不起你!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儿!”(贾玲和年轻时的李焕英)

正如少商的专栏作者弦歌缓缓写道:

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其可怕的东西,叫做「付出感」和「牺牲感」。当这种感觉传达给孩子,孩子随之产生的就是负疚感,以及安全感的严重缺失。

这种缺失,更会随着上一辈的离世,长久伴随着孩子。

因此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与其说被贾玲母女的深情感动,我更心疼活在遗憾中长达二十年的贾玲。

04她不仅是母亲,更是她自己近年来,在关于教养方法的讨论中,我们经常提到“敢让孩子做自己”,希望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人。与此同时,我们成为父母后,又有多少人敢做自己呢?有网友发现,《你好,李焕英》的英文片名为 Hi, Mom,而中文名却非《你好,妈妈》。贾玲对此的解释也成了网络金句:“因为母亲不仅是母亲,但更是她自己。”

几个月前,一篇《后悔成为母亲,但我不说出口》刷屏朋友圈。作者提到,即使是深爱孩子、心智成熟的父母,也会有憎恨自己孩子的时刻。但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爱孩子仿佛是父母的天性,公开表达“不爱孩子”则是十恶不赦。我希望对“李焕英式完美母亲”保持警惕,不仅因为每个女性在成为母亲前,首先是她自己,更因为贾玲如此走心的表达,不该止于大众五分钟的感动。不然我们看完《你好,李焕英》再感动,回家可能就和父母、子女爆发冲突。在成为父母、子女之前,我们首先是自己。敢于做自己,不是完全抛去其他社会身份,而是在多重身份间的冲突出现时,我们能把彼此当成“普通的人”去看待,就像贾玲在片尾理解英子坚定老路的选择。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今天的亲子关系这么难?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总是有太多的误解。很多时候你不说,我不说,便成了南辕北辙。父母总以为,只要孩子听自己的话,就能少走些弯路;孩子总以为,只要自己成功,就能让父母快乐。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李焕英和贾玲。当我们困于亲子矛盾时,不妨像穿越后的贾玲一样,从第三人视角多些观察与体谅。毕竟,与孩子第一次成为孩子一样,做父母这件事,我们也是今生第一次。

-END-

读书路上

《6-8岁-升级篇-学会认知自己及他人-少儿情商培养游戏-随书附赠精美贴纸》图书介绍及价格详情信息

2024-5-4 14:10:17

读书路上

班主任坦言:学习后劲儿足,班级前10名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4种家庭!

2024-5-5 11:50:19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