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282天,共读的是第323本书——歌德的作品《浮士德》。《浮士德》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整部《浮士德》看完,大家可能会对其中的某些环节问出“为什么他可以得救”的问题,比如浮士德对于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甚至在追求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伤害到本来不必受害的人。
这一点与歌德所处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关。《浮士德》创作于资本主义上升期,在此之前,正是血腥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政教一体,以宗教治国,国王往往也在教会任职。
此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宗教为主题,其中的神是神圣的,居于统治地位且高高在上的,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同时也宣扬着禁欲。代表作如教会文学《圣经》、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但丁的《神曲》等。中世纪文学之后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为莎士比亚。资产阶级的萌发,便文学作品开始带有了反封建的色彩,文学强调向古希腊时期回归,“人”战胜“神”,重新在文学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浮士德》作为18世纪文学的代表作,正表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精神状态。他们在努力追求可以追求到的一切,并且永不满足,这一种不懈的追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常常认为欲望是可耻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欲望驱动了人不断地向前与进取。
文学史中常把《浮士德》分为两个赌赛以及五个阶段。
第一个赌赛的双方为上帝和魔鬼,赌注是人的灵魂。第二个赌赛双方为人和魔鬼,赌注是浮士德的灵魂。第一个赌赛充满了象征的意味,上帝不断强调人最终会找到一条正途,而魔鬼却又反复强调人是盲目的。结局由作者写出,自然隐含着作者的观点。
歌德浮士德获得了爱情、政治成就,这两点都不曾让他满足,却在最终努力实现他自身理想的过程中感到满足,因此他输掉和魔鬼的赌赛,灵魂本该被靡非斯特带走。可是上帝作为第一个赌赛中的参与者与胜方直接插手结果,把马上就要成为靡非斯特奴仆的浮士德的灵魂接到自己身边。上帝强调了“凡是不断努力的人皆可救”。在歌德的理念中,虽然浮士德迷失过,但他终究走上了实现个人的理想的路,无论过程如何,他切切实实地走上正途。最终决定他能否被救不取决于他做了多少的善或是做了多少的恶,而是取决于那条正路。
另外的五个阶段分别为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理想、艺术世界,以及最后的建设理想王国。
学者生活是浮士德遇见靡非斯特之前的阶段,那时他掌握大量的知识,但知识已经腐朽,并不能满足他对于自然人生的渴望。
书房成了困住浮士德的囚笼,他几乎是在其中等待死亡。
爱情生活是与玛格丽特相处的阶段。
在当时的德国,阶级为人带来森严的壁垒,分属于不同阶级的浮士德和玛格丽特不被允许相爱,而浮士德则打破了这种束缚。
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玛格丽特与浮士德两个人都恰好填补了对方对于“爱情”本身的渴求。
刚刚返老还童的浮士德博士正需要一个女人来填平他的欲火,满足他对于爱情的渴望,恰在此时,美丽的少女玛格丽特出现了。
她单纯、美好,尚未对世界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但是一个年龄远大于她的男人出现在她面前,带着强烈的指向也带着翩翩的风度和贫穷的玛格丽特绝不可能拥有的财富。
欲望本身并没有善恶对错之分,但对待欲望处理失当却能够导致恶与错。
两个人都恰好填补对于爱情的渴望中缺失的那个角色,浮士德有靡非斯特保驾护航,玛格丽特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女,最终一步步犯下害死母亲、兄长和孩子的过错,只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浮士德》插图
浮士德在那个封建的小王国内任职并解决了财政危机的阶段对应了政治理想。随后在神话世界当中寻找海伦并与之相爱并诞下一子对应着艺术世界,海伦的存在象征着古典世界,也是此段时期之前文艺复兴时期提到的向古典的回归。
最后浮士德获得一小块封地,他开始改造自然以为人类作出贡献,建造他的理想王国。
此时,他的追求已经达到极致,完成了生命的价值,心满意足地于此时阖眼。
五个阶段即是五种理想,它们逐渐递进,一层更胜一层,新出现的不断否定已得到的。
学者时期读万卷书,对待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奠定了探索与奋进的基础;
爱情时期完成个人的满足,随后转向事业;
政治时期完成了个人的理想,获得了名利;
再转向灵魂探索的艺术时期,发现了超越短暂人生、可以接近永恒的美;
最终回归到现实社会。此时个人的需求与理想已经全部满足,浮士德终于投身于伟大的为人类的事业,奋斗也不再是像以前一样为了自身。
这正构成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精神特色,他们是乐观的,向上的,永不满足地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并且带着改造世界的主观意愿,整体呈现出一种开拓性的精神。
不可忽略的是,靡非斯特在浮士德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不同于“师父”类型的角色,与主角站在同一阵营。虽然他也确实帮助了主角浮士德完成了他的理想,但靡非斯特的身份终究是一个魔鬼、是撒旦,是站在上帝对立面上一个随时准备取走浮士德灵魂的人。
《浮士德》插图
从象征层面讲,靡非斯特即是人性中恶的本身,浮士德即是序曲中两人强调的“理性”的化身。
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人对自我的认知,离不开恶的推动与助力。甚至在帮助浮士德的同时,恶的能力却完成了善的结果,正如靡非斯特解决了小王国的财政危机,完成了浮士德的追求,并且跟随博士一起,在全书的最后走在了实现理想王国的道路上。但“恶”本身一定会为善的吗?浮士德的“欲望”真的是好的吗?理性真的能够完全驯服恶保持清明不走向迷失吗?不要忘记,《浮士德》创作于德国19世纪,正处于启蒙运动的思潮之中,这一时期的作家普遍鼓吹个性,正在努力摆脱封建的束缚和规范。
《浮士德》插图
《浮士德》全书中宣扬与追求的,正是在封建时期中宗教所压抑的,它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充满着叛逆的色彩。
更不要忘记,为浮士德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靡非斯特采用的手段本身即是暴力和残酷的,建立在损害他人之上。而故事最后那所谓的“理想王国”也只是浮士德一厢情愿的幻想。如今时过境迁,当时的思想在现如今已经不再完全适用,适当满足欲望的同时更要保证不以他人为工具。自我实现和满足的路上遍布荆棘,人的一生过于有限,同时又有太多强加在人身上的欲望裹挟着人本身。时刻保持理性,在有限的一生中去追求真正值得追求的,不因一些微小的成就而满足,我想,这便是《浮士德》的当代意义。下周我们将要阅读的是冯骥才的作品《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文字精短,风格统一,以清末民国初天津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收集了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奇人异事。每篇专讲一个人物的本领及事迹,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作者真实地刻画了晚清光绪年间天津卫所特有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社会风貌。一个旧天津卫,折射出了一个时代。
俗世之悲,不仅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浮士德》①:倾注毕生心血!这本书凝聚了歌德一生的思想??《浮士德》②:世间所有的馈赠,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浮士德》③:控制不了欲望的人,终将被欲望控制??《浮士德》④:骄纵的开始,便是胜利的结束??《浮士德》⑤:生活是一团欲望,不满则带来痛苦??《浮士德》⑥:一个关于灵魂的赌注,歌德写了一辈子
领读人 ·朝菌
小说作者,读书使人迷失又自知。
主播 ·宇莹儿
声音与文学的狂热分子,热衷探索生活可能性的斜杠青年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王琪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读书打卡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