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396天,共读的是第339本书——老舍的作品《正红旗下》。《正红旗下》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在昨日的共读中,我们了解了老舍创作《正红旗下》时有趣又曲折的过程。
经过长时间的构思、斟酌与凝练,才有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十一章的文字。
篇幅短小、内容精彩,故事的每一个场景都十分独特,充分展现了落魄旗人的生活状态。
这个来不及说完的故事究竟有何精彩之处?
欢迎一同走进今日的共读。
故事从主人公“我”的视角展开。
母亲在生我的那个晚上昏迷过去了。
但究竟是因为生孩子而昏迷,还是因为吸入了煤气而昏迷,还是一个未知数。
姑母与大姐的婆母如果还在人世,她们依然会为这个结果的两种可能性而继续争辩。
倘若大姐的婆婆说法正确,那么我便不会出现在这世上。
一想到这,他便惴惴不安。
我出生得迟了一些,大姐早已出阁,因此我一出生,大姐已有了一位婆婆。
大姐的婆婆秉持成见,坚硬如石。
她一看到这个小男孩,便立刻打开屋门与窗子,往外散放煤气。
姑母似乎并不十分关心自己的侄子存在与否,她常常拿着烟袋锅子敲打侄子的头部。
尽管如此,姑母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大姐的婆婆展开辩论。
姑母认为,我的母亲是因为生孩子,失血过多而昏迷。
事实胜于雄辩,据我后来的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
这位姑母中年居孀之后就到我家中居住。
她时刻掌握着第一手的资料,消息十分牢靠。
新出生的小孩是活生生的生命,并不是一股煤气。
在那个年月当中,大姑子欺负兄弟媳妇是极为普遍、极为正常的事情。
姑母搬过来之后,虽说各自过着各自的日子,也总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为她沏茶灌水、擦桌扫地。
姑母享受着这些服务,享受得十分心安理得。我降生前后,母亲不方便再像往常一样伺候着大姑子。
享受惯了的人,一旦失去了别人提供的服务,便觉得浑身不自在。
甚至四处责怪。
这就直接导致了我还没出生,姑母已经对我不满意了。
尽管有一个自私的姑姑,主人公也没有厌恶她,反倒对姑姑有些感激。
如果不是姑母和大姐的婆婆力争,甚至发生混战,我的生日与时辰也许会其说不一。
我降生在一个良辰吉日。
那可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皇上和文武大臣们,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
在那个年代,北京城的夜间没有月色、没有路灯。
人们在黑夜里越走越怕,越走越慌,甚至遇上“鬼打墙”。
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转了一夜直到天明。
但是,在我降生的那个夜晚,全北京上下,没有一个遇上“鬼打墙”的。
那一晚仍有饿死的、冻死的、被杀死的人,但这与鬼毫无关系。
在那一夜,无论多么顽强的鬼,都待在家中休息,不敢出门。
大街上摆满了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摊儿。
天一黑下来,他们便各自点上了摊位灯笼,把自己的摊子或者车子照得十分亮堂。
天越黑,他们的吆喝声越洪亮、急切。
祭灶王的时间集中在晚上七点至九点之间。
过了这个点儿,大家差不多都祭完了灶王,这些糖卖不出去就砸在自己手里了。
别的姑且不说,就凭这一片片卖糖的吆喝声,胆子最大的鬼也不敢轻易出来冒险,更何况鬼也有胆量很小的。
五六点的时候,已经有稀疏的爆竹声了。
酉时前后,所有人一齐放鞭炮。
这炮声震天响,就连狗都吓得躲在屋里打哆嗦,更别说鬼了。
花炮冲上天空,那一道光亮驱散了天空的黑暗。
每家每户的院子都会亮上那么一阵子。
他们把灶王像请到院中,点燃高香与柏枝。
灶王着急忙慌吃上点儿关东糖就化为灰烬、飞上天宫去。
灶王爷上了天,故事的我落了地。
因为我出生的时机十分巧妙,不禁让姑母思索,这孩子有点儿来历。
姑母开始设想,也许是灶王爷身边的小童儿因为贪吃了一些糖果,还没来得及跟上灶王爷上天的步伐,而留在了人世间。
灶王对姑母的态度尚且不清楚。
姑母对灶王可是并不十分严肃的。
姑母的屋里没有灶王龛。
她每次等我的母亲给灶王和财神上三炷香之后才搭讪着过来,走马观花式地拜一拜神像,然后狠狠地瞪侄子一眼。
姑母认准了侄子是灶王的小童儿转世这一身份,并且认为侄子一定是在监视自己,所以不得不做做样子。
大姐的婆婆气派十足。
她在堂屋正中挂着黄围子的佛桌,桌上的雕花大佛龛高至顶棚,里面供奉着关公。
春节期间,关公面前会摆上五碗小塔似的蜜供、五碗红月饼、一些干鲜果品。
关公的神像位居正中间。
财神、灶王、张仙的神龛被安置在两旁。
这位老太太十分神气。
她对丈夫儿子示威的时候,甚至毫不留情地把神佛都骂进去。
姑母能够与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针锋相对,也令人敬佩。
大姐的婆婆身上没有一点可爱之处。
她只有“虚张声势”“瞎唬事”的标签,还有一双瞪得像铜铃的眼睛。
无论是表示欢迎,还是表示敌对,大姐婆婆的眼睛总是瞪着。
这难免让旁观者感觉到一阵莫名其妙。
大姐婆婆两腮坠着一些多余的肉。
她的声音非常洪亮,并且认为,只要说话嗓门儿大,就一定具有说服力,能够使众人信服。
大姐婆婆其实不懂得怎么过日子,但她会瞪眼、会放炮,这样也就懂了一切。
姑母的长相则是多了几分秀气。
她的眼睛黑白分明、十分有神,两腮并没有多余的肉肉。
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之时,姑母的眼睛从有神变成了有鬼,寒气逼人。
生活多的是平淡、无聊的时刻,人总要为自己找点乐子,为生活增添一些趣味。
姑母是会给自己生活加点乐的人。
她爱玩纸牌,每当赢上三两吊钱的时候,她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甚至会哼上几句戏曲。
戊戌政变期间,在那个满大街都充斥着维新与改良的年月里,姑母只要一听见与戏曲有关的名词,便立刻岔开话题、不再谈论。
真心话却总是会在酒后吐露。
每逢喝了几盅玫瑰露酒之后,姑母才会透露出心里话。
她说:“唱戏的也不下贱啊!”
姑母的丈夫是唱戏的,但大家都不知道他的艺名,也不知道他唱小生还是老旦。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有时候一件事情过于隐蔽,难免会引起大家的揣测、怀疑。
姑母不敢公开承认自己丈夫的身份,想必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
可就是这般难以开口,引发了大家的胡乱揣测。
这段历史被姑母保护得很好,真相至今还是个未公开的秘密。
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姑母——一位寡妇,吃了几份儿饷银?
我的父亲是旗兵,肩负重任,每月也不过三两银子。
里面还总是掺和着几块假银子。
而姑父以唱戏谋生,他的身份可能是汉人,如何立下大的军功,为妻子留下一些钱粮?
在外人看来,姑母的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她收入多,开支少,手里能落下几个钱儿。
白住着亲兄弟家的房子,还有弟媳妇为她无条件地做着女仆的杂活儿。
可以称得上是胡同里的“财主”了。
背后有支撑、内心有底气、说话有力量。
这也许就是姑母敢与大姐婆婆抬杠的重要原因之一。
姑母和大姐的婆婆各有个性,她们身上还有什么样有趣的故事呢?
敬请期待明日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正红旗下》①:纪念老舍诞辰125周年,以小人物眼光观察世界
领读人·一隅清欢
在品读经典中,感悟文学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主播 ·一凡
电台主持人,在北方小城安静盛开,随麦家,陪你慢慢读书。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胡心雨
视频编辑:王琪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读书打卡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