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③:既然无法选择生活,那就改变心态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236天,共读的是第317本书——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今天我们共读的是《故事新编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236天,共读的是第317本书——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③:既然无法选择生活,那就改变心态

《故事新编》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今天我们共读的是《故事新编》中的《采薇》。

《采薇》写于1935年12月,主要写的是伯夷、叔齐拒食周粟,躲入首阳山,采食薇菜度日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在严峻的社会斗争面前,以消极避世的态度,幻想寻求“超脱”。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他们的结局将会如何,欢迎走进今日的共读。

伯夷是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亚凭和叔齐。

孤竹君想立叔齐为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

伯夷叔齐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畏强暴,叩马谏伐,姜子牙曰:“此二人义人也,扶而去之。”

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关于伯夷这位颇有名气的历史人物,按照历代正统的儒家观点,不仅极力赞颂他的“特立独行”,如日月之明、泰山之高,甚至将他看作为“圣人之清者也”。

而《采薇》中所描写的伯夷和叔齐,他们讲究仁义、礼让、孝悌以及先王之道等一套封建统治阶级的陈腐教条。

他们虽对现实有所不满,有议论,有所不为,却苦于看不到出路,而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这也造成了他们可悲的迂腐和无能。

《采薇》的故事从养老堂写起。

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

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老得很怕冷,就整天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伯夷远远的就听到叔齐叫大哥的声音。伯夷是向来最讲礼让的,便在抬头之前,先站起身,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看着叔齐苍白的脸色,伯夷已经猜到时局并不好了。

原来是有两个瞎子从商王那里逃过来了。一个是太师疵,一个是少师强,还带来许多乐器。

叔齐说:“听说前几时还开过一个展览会,参观者都‘啧啧称美’,不过好像这边就要动兵了。”

“为了乐器动兵,是不合先王之道的。”伯夷慢吞吞的说。

那时,人人都听过商王无道,砍掉早上渡河不怕水冷的人的脚骨,看看他的骨髓,还挖出比干王爷的心来,看它可有七窍。先前还是传闻,瞎子一到,可就证实了。

况且还切切实实地证明了商王的变乱旧章。变乱旧章,原是应该征伐的。

叔齐心里不平静,伯夷劝他少出门,然而不平静的因素,却总是滋长起来。

直到十一月下旬的一天早上,叔齐早起练拳,却气急败坏地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地喷着白蒸气,催促着伯夷去看门口的公告。

那公告上分明写着:周王要去伐纣了!

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让他们走到前面。

这时打头的队伍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

他们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姬发。

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

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

起初,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

但叔齐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从他们的头上将要砍下来。

危急时刻,姜太公以义士之名放了二人,却还是被甲士们用力一推。

叔齐还好,用手支着,只印了一脸泥。伯夷上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头上,便晕过去了。

十二月底,二人又听说大军已经渡了盟津,诸侯无一不到。

传说五花八门,有的说:周师到了牧野,和纣王的兵大战,杀得他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连木棍也浮起来,仿佛水上的草梗一样;

有的却道纣王的兵虽然有七十万,其实并没有战,一望见姜太公带着大军前来,便回转身,反替武王开路了。

此后又时时听到运来了鹿台宝贝,巨桥白米的消息,就更加证明了胜利的确实。

伤兵也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又好像还是打过大仗似的。

凡是能够勉强走动的伤兵,大抵在茶馆,酒店,理发铺,以及人家的檐前或门口闲坐着,讲述战争的故事,无论哪里,总有一群人眉飞色舞地听着。

春天到了,露天下也不再觉得怎么凉,往往到夜里还讲得很起劲。

传闻四起,大家都说,纣王在鹿台烧死了自己,周王进去又射了纣王和他的两个老婆各三箭,取下头来挂在白旗上。

众人津津有味,伯夷和叔齐却认为周王不但不孝,也不仁。

两人决定明天一早离开这养老堂,不再吃周家的大饼。兄弟俩什么东西也不带,一同走到华山去,吃些野果和树叶来送自己的残年。

走在路上,伯夷和叔齐觉得仿佛年轻起来,脚步轻松,心里也很舒畅了。

但好景不长,二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认路的老者,却只听得大王恭行天罚,已经“归马于华山之阳”。

周的统治建立以后,号称“偃武修文”,但所谓“归马于华山之阳”,其实就是几个废兵赶回了一批老马、瘦马、跛脚马、癞皮马。

走到傍晚,不想又被华山大王小穷奇拦路,要二人留下买路钱。穷奇是我国古代“四大凶兽”之一,这里用在拦路贼身上,既贴切又幽默。

这大王知晓二人是从养老堂出来的,一定是“天下之大老也”。但在这里,没有“恭行天罚”,只有“恭行天搜”。

虽然如此,一行人依然没有从伯夷和叔齐兜里搜出一点值钱的东西,只能嫌弃地放过他们。

“归马于华山之阳”和华山大王小穷奇,都使两位义士对华山害怕,于是重新商量,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两人一路讨饭过来,但他们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坚守主义,绝不通融。

直到叔齐出去寻食物之时,他才发现首阳山的缺点,山下就是首阳村,所以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填饱肚子,换着花样的烹饪薇菜。薇菜在旧时经常被当作救荒草,然而山上的薇菜,也快要被两人采干净了。

伯夷自上山以来,脾气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攀谈。

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却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的缘由。

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

这之后,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

有的当他们是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

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

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这时候,伯夷和叔齐也在一天天地瘦下去了。这并非忙于应酬,因为参观者倒在逐渐减少。所苦的是薇菜也已经逐渐减少,每天要找一捧,总得费许多力,走许多路。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婢女奇怪二人怎么这么可怜,吃着薇菜,伯夷回答道:“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

待到清醒过来,那人已经不见了。

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觉得害羞,连忙要去搬开它,却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现伯夷和叔齐缩做一团,死在了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

并没有烂,虽然因为瘦,但也可见死的并不久。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个人总是在时代的浪潮中起伏,伯夷和叔齐的悲剧,是个人的原因也是社会的。

然而,每个时代中总是有人能够抓住机会,激流勇进。

《周易》中已经揭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都有对不公之事无比愤慨的情绪,却有时少不了像鲁迅所批评的“一时特别激愤,事后却又悠悠然”。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理想,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有一份力,尽一份力”,这是鲁迅对那个时代的希冀,也是我们今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明天,我们将一同共读《故事新编》中《奔月》的故事,敬请期待。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故事新编》①:脑洞大开的一部故事集,认识鲁迅的另一面

??《故事新编》②:格局大者不纠缠,智慧深者不贪婪

领读人·金池

文学爱好者,希望以人情品味“活着”,以文学勾连“此在”。

主播·童童

电台主播,于书香里共度美妙的晨读时光。

编辑:何佳丽运营:馬車夫斯基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读书打卡每一天

读书路上

清明档票房冠军,男主是把椅子

2024-12-28 15:46:50

读书路上

《爸爸哪儿也不去》图书介绍及价格详情信息

2024-12-28 20:19:48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