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写动作?
动作描写就像文章的“骨架”,和对话一起撑起整篇故事。写好动作能极大地提升文章的趣味性。
它能让读者“看见”人物在干什么。它能让读者感受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它能推动故事往前走。它能让场景更真实、让读者代入感更强烈。
动作描写该怎么写?
写动作首先要细心观察,一个动作是由连续的多个细小动作串联起来的。就像搭积木一样,组合拼装在一起,便成了一个生动的记录。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下面以“开门”这个动作作为一个示例,我们将这个动作分解细化。
分解1:他伸手把门拉开。(有点简单,没画面感)
分解2:他握住门把手,微微用力向后拉。(好一点,但还是不够细)
分解3:他弯下腰,手指轻轻握住门把手,微微用力向后一拉。(相比上面两个示例,这个就有了画面感)
其实只要仔细体悟分解3这段话,我把“开门”这个动作拆成“准备→做动作→结果”三步,按顺序写出来,把每一步要做的事情写出来,画面就自然而然出来了。
此外,分解3描写的这段话,除了拆动作,还稍微加了些修饰,用“轻轻”“慢慢”“用力”这些词让动作更有感觉。
除了“拆动作”,“加修饰”这两个方法外,还可以“加感官”、“加环境”,就是将人物的动作增加修饰词,让动作更有感觉,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人物的感官融进去,写完这些后,再将人物放到一个环境里,毕竟动作不是孤立的,动作和环境一起写(动作和环境的互动),画面才完整。
接下来继续完善上面的示例,把感官和环境加进去:
分解4:他弯下腰,手指轻轻握住冰凉的门把手,微微用力向后一拉,嘎吱一声,门被打开,他弓着身子冲了出去,雨幕中他踉跄奔行着,雨水混着眼泪糊了满脸。雨点像针一样扎在皮肤上,疼得发麻。鞋底踩碎水洼,“啪啪”作响,泥水顺着裤脚灌进鞋里,每跑一步鞋子都更沉一分。尽管他的膝盖直发抖,可还是机械地摆动双臂,发梢滴下的雨水在睫毛下结成水帘,将那声声呜咽都闷在雨帘深处。
分解4这段话相比分解3,主要优化了三点:
加感官描写:雨点的疼,门把手的冷,鞋子的沉,泥水的声。动态化:用“踉跄奔行”、“踩碎”、“灌进”让画面动起来。情绪具象化:用“鞋子变沉”表现悲伤的重量。
上面的示例没有表现出动作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能力,在这里单独举个示例:“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伸出手,按下了那个红色按钮。随着‘咔嗒’一声,整个房间的灯光瞬间熄灭了。”
总结
其实动作描写的核心是细节、层次感和画面感,而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丰满,让读者“看到”人物的行为,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甚至推动情节的发展。
要点 |
解释 |
|||
动作细节拆分 |
拆动作(动作的顺序和节奏)、加修饰、加感官 |
|||
动作与环境互动 |
动作不是孤立的,环境与动作一起写画面才完整 |
|||
用动作表现情绪 |
动作是情绪的“外衣”,愤怒:摔门;惊慌:手忙脚乱 |
|||
动词升级 |
跑→跌撞、哭→抽泣 |
|||
节奏控制 |
急促动作用短句,连贯动作用长句 |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